教學目標
1.落實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2.理清文章線索,總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學習《愚溪詩序》記敘中議論和抒情的特點。
難點重點
學習課文在記敘中議論和抒情的特點,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序,文體的一種,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后又有宴集序,贈序等。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為宴集序,如王羲之《蘭亭集序》;后雖無聚會,也作文相贈,以表惜別、祝愿、勸勉之意,就是贈序。如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本文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作的《八愚詩》的序,即借愚溪風景抒發自己被埋沒受屈辱、不得志,不得不愚的悲憤心情。
二、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 中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
生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為考進士 ,文以辭采華麗為工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 ,革新失敗 ,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 今湖南零陵 )司馬 。元和十年( 815 )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今屬廣西)刺史,政績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貶期間,南方人士頗有向他求學問業者。
文學主張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三、背景介紹
永貞變革: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社會生產破壞嚴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對這種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于公元805年,即唐順宗永貞元年,積極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變革”,并 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堅人物。他們革除弊政,打擊權奸,觸犯了宦官和官僚貴族利益,在宦官和官僚貴族的聯合反撲下,只維持了146天便失敗了。唐順宗被迫讓位給太子憲宗李純,憲 宗李純上臺后,殺了王叔文,逼死王伾,柳宗元也被貶為永州司馬,并且終生不得量移,只能老死于貶所。本文即作于永州任上。
四、結構分析
柳宗元被貶永州,只能與山水為伍,從山水中尋求慰藉,一切凄涼之感、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發泄。因此,這時他筆下的山水,都飽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他在一首詩中說:“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本文就是一篇深得騷人之旨的好文章。
第一段,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水之陽”,“東流入于瀟水”,介紹兩種不同的命名──有的給這條溪冠以姓氏稱為“冉溪”,有的根據溪水可以染色稱為“染溪”,敘出改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愚觸罪”,貶謫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說;三是當地居民為溪水的命名爭辯不休,“故更之為愚溪”。而這條溪水,又是那么幽深淺狹,對人并沒有什么益處,所以稱它為“愚溪”。
第二段,由“愚溪”帶出“愚丘”“愚泉”,從“愚泉”生出“愚溝”“愚池”,而“東為愚堂”“南為愚亭”“中為愚島”,又就“愚池”著眼寫出。敘出“八愚”,緊扣詩題。
第三段,先借孔子《論語》中“智者樂水”正說,接著筆鋒一轉,極狀溪之不適于用,依次說出“獨見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興云雨”。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壓抑,如同愚溪的雖有“山水之奇”而“無以利世”。
第四段,引《論語》中寧武子“智而為愚”、顏子“睿而為愚”,來襯托自己的“愚”,最后又歸結到溪水的命名上。正話反說,詞兼褒貶,自有一番深意。前四段,可以說,既嘲盡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用“溪雖莫利于世……”幾句,與第三段“無利于世”抑揚對照,代溪解嘲;以“予雖不合于俗……”諸語,與第四段“違于理,悖于事”抑揚對照,自我解嘲。名為“愚”,實則不愚。遂將溪之愚、己之愚寫作一團,達到了“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點題作結,歸到序詩。
他把愚溪的純潔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學才能聯系起來,把對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對自己抱負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緒融合在一起。他深深感到,能夠賞識這地處荒山野地的寂寞美麗溪水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夠安慰這懷才不遇、被貶謫到這荒遠地區的柳宗元的,也正是這溪水?磥碛尴龅搅俗詈线m的主人,而柳宗元在這里也找到了最合適的住所了。然而,這些話的字里行間,蘊蓄著多少憤懣不平的聲音!
五、 板書設計
1地形方位──灌水之陽,東入瀟水
2愚溪八景──溪、丘、泉、溝、池、堂、亭、島
3稱愚原因 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
幽邃淺狹,不能興云雨
無以利世,適類于予
4古 寧武子:智而為愚
顏子:睿而為愚
今 予:違于理,悖于事
5名愚實智 溪: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
予:漱滌萬物,牢籠百態,無所避之
第二課時
六、問題解答
(一)、交代溪水的位置并為之更名。
⑴、作者為什么把這條溪水命名為“愚溪”,從本段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①“予以愚觸罪”;②“古有愚公谷”。
⑵、“愚公谷”(練習四)
——《說苑·政理》中的愚公其實并不愚,他之所以自稱為愚,實際上另有所指。(對黑暗政治的抗議)“予以愚觸罪”的意思是我因愚昧糊涂觸犯了刑律犯了罪。作者又果真是“以愚觸罪”嗎?不是。(見“永貞變革”)那么,這是一句牢騷話,更是對黑暗政治的諷刺與抗議。言外之意,聰明人是不會去干那種所謂犯罪的傻事的。柳宗元因參加“永貞變革”而“觸罪”,不僅要連累妻子兒女,而且連自己居住的地方都要受到連類,這是一種多大的不公平!
(二)、敘寫“愚溪八景”。
⑴、這些丘、泉、溝、池、堂、亭、島“愚”嗎?
——愚溪周圍的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溝、有池、有島,有“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觀外,還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觀,所謂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點綴于其間,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為什么說“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點明了這里的山水本來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說文章第1段只是客觀敘述,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與自己的聯系起來:“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觸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三)、點明命名原因:“無以利世”。
怎么理解“無以利世”?溪之“無以利世”,在這一段里作者言之鑿鑿,而作者又為什么自己是“無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說自己不能為社會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為世人造福。但這句話中還有話:柳宗元何嘗不想“無以利世”?只是遭排擠、被貶謫,不能實現“利世”的理想罷了。于敘述之中,包含著作者無限的悲憤與不滿。
(四)、對照古人言“愚”。(借用古人的典故來反映作者的“愚” )
⑴、這一段用了寧武子和顏回這兩個人的典故。這兩個人是“真愚”嗎?為什么?
——寧武子和顏回這兩個人都不是“真愚”。寧武子是聰明而裝愚,顏回是明白而裝
傻,他們都是聰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時代!坝械馈敝柑熳邮ッ。公元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的“永貞變革”,把矛頭直指豪門貴族、藩鎮、宦官,革除弊政,打擊權奸,作了一些對人民有利的事情。結果被宦官勾結豪門貴族鎮壓了下去,唐順宗被迫讓位給太子憲宗李純。唐憲宗李純上臺后,殺了王叔文,逼死王伾,貶柳宗元于永州并終生不得量移。像唐憲宗這樣的天子難道是圣明的嗎?很顯然,說這樣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純粹是一種諷刺!因而,所謂“違于理”“悖于事”便無一不是反話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學無術、一事無能的“愚”,而是堅持真理、敢于抗爭的大勇如愚的“愚”。在這貌似自責的文句間,淤積著作者心中的多少憤懣不平之情。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五)、點題:名愚實不愚。
重點研讀文章最后一段:
方法: 齊讀,研討,比較。
這一段寫愚者自有愚者的樂趣,再次將愚溪與作者個人的情況相結合,說明他之所以做《八愚詩》的原因。
⑴、在這一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愚溪的,從中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段開頭的第一句說“溪雖莫利于世”,情調有點低沉。但是,緊接著筆鋒一轉,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樣了:溪水能鑒照萬物,清潔光亮,秀麗澄澈,鏗鏘鳴響,有金石之聲。這是一個多么恬靜、閑適、幽美、和諧的世界!把這樣一個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對比一下,哪一個齷齪,哪一個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嗎?這樣一個世界難道只能是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戀向往,高興得不愿離去嗎?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那些聰明的人所留戀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⑵、作者在與“愚溪”的類比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接下來筆鋒一轉,便直抒起胸臆來了!坝桦m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說我是從人世中被排擠出來的。被排擠出來以后,雖然冷寞、孤單,卻有一支能洗滌世間萬物、包羅各種形態的筆伴隨著自己,安慰著自己。在這無違無礙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歸真,自得其樂,不勝似生活在那昏暗齷齪的人世嗎?清靜寂寞,是沒有誰能夠了解我的,這并不是在宣揚與世無爭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發內心深處的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愚溪詩序》通篇就是一個“愚”字。從“予以愚觸罪”,到“以愚辭歌愚溪”,充分表達了一個遭受重重打擊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憤世嫉俗的之情,同時,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也進行了有力的控訴。
七、 鑒賞要點
1托物興辭,寓意深遠
作者不是客觀地描摹自然風景,而是托物興辭,夾敘夾議,蘊藏著深厚的寓意和強烈的個人傾向。正如《古文觀止》評此文:“通篇就一‘愚’字點次成文,借愚溪自寫照,愚溪之風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關合照應,異趣沓來,描寫最為出色!眱H就第二段來看,僅百余字,就一連用了十二個“愚”字。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統貫。這樣,文章就具有朝著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結構也顯得集中緊湊。作者在對于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繪中,或隱或現地折射出自己的影子。愚溪具有“清瑩秀澈”的美景,卻被棄于凄清冷寂的荒野,無人游賞,無人涉足,甚至也無人過問,這不正是同作者一樣的遭遇嗎?欣賞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這落寞的愚溪,他慨嘆這樣美好的風景被遺棄在僻遠的荒野中無人賞識、受人輕蔑,正是借此傾吐自己的抱負和才能被埋沒、遭打擊的不平之鳴。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寫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現了作者對這壓抑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批判。
2寫景善于布局
本文在記愚溪八景時,善于攝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離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強的立體感。讀者仿佛跟著作者自瀟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東北行六十步,見六孔泉,隨泉沿溝向南,見一大池,到池東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頭西望池中秀麗的小島。除寫景外,還敘述了作者如何被貶瀟水上,又如何遷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棲息,也議論了愚溪的定名問題。在這樣短的篇幅中,把議論、敘事、寫景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議論清晰,敘事井然。
附:翻譯
灌水的北面有一條小溪,往東流人瀟水。有人說,過去有個姓冉的住在這里,所以把這條溪水叫做冉溪。還有人說,溪水可以用來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貶到瀟水。我喜愛這條溪水,沿著它走了二三里,發現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在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這條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沒人能定下來,當地的居民還在爭論不休,看來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買了個小丘,叫做愚丘。從愚丘往東北走六十步,發現一處泉水,又買下來作為積蓄,稱它為愚泉。愚泉共有六個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彎彎曲曲向南流去,經過的地方就稱作愚溝。于是運土堆石,堵住狹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東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島。美好的樹木和奇異的巖石參差錯落。這些都是山水中瑰麗的景色,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
水是聰明人所喜愛的?涩F在這條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沒,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來灌溉。又險峻湍急,有很多淺灘和石頭,大船進不去;幽深淺狹,蛟龍又不屑于此,不能興起云和雨,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來稱呼它,也是可以的。
寧武子“在國家動亂時就顯得很愚蠢”,是聰明人故意裝糊涂。顏子“從來不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現得很愚笨。他們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時卻做出與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沒有像我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誰也不能和我爭這條溪水,我有給它命名的專利。
溪水雖然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可它卻能夠映照萬物,清秀明澈,能發出金石般的響聲,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顏開,對它眷戀愛慕不忍離去。我雖然不合世俗,也還能稍用文章來安慰自己,洗滌各種事物,囊括各樣形態,而無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辭歌唱愚溪,覺得茫茫然沒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樣的歸宿,超越天地塵世,融人玄虛靜寂之中,而寂寞清靜之中沒有誰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詩》,記在溪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