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 了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價值
2 學會比較閱讀方法,探討小說人物的主要性格
3 學會辯證分析問題,探討“失街亭,誰之過”
二、教學重點
1、全面認識諸葛亮、馬謖的人物形象。
2、讓學生學會全面的、辯證的看待問題。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請學生欣賞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西江月》(《三國演義》卷首詞),讓學生在低沉雄渾的樂曲聲中感受《三國演義》這部鴻篇巨制的磅礴氣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請學生講述他們對《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了解以及書中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
。、教師補充介紹《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它以三國時代的歷史為背景,描述了自東漢靈武帝劉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將近一百年的政治、軍事以及外交的斗爭故事。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簡介羅貫中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大約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說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說的創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說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導入新課《失街亭》
三國時代,天下紛爭,英雄輩出!度龂萘x》藝術地再現了歷史風云,《失街亭》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
話說當年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奉先帝之命,精心治理蜀國。為了安定南方,采用馬謖攻心為上之計,七擒孟獲,使之心服口服。又為了離間曹魏君臣,采納馬謖反間計,使大將司馬懿被迫解甲歸田。在此前提下,諸葛亮又率兵攻取隴西三郡,為北伐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梢哉f,當時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然最終結果卻以失敗告終。為什么呢?在《失街亭》里,就交代了這個原因。
。、 出示地圖,向學生講述街亭重要的戰略地位以及失街亭對于蜀國的政治影響。
本文失街亭是發生在蜀魏之間的一場重要戰役,由于它的失利,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直接影響了蜀魏乃至整個三國的戰略格局。小小街亭,何以有如此影響呢?讓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地理形勢圖。
在當時,蜀魏之間只有三條路可走。東路:過子午谷取長安,此路最近,但由于山勢險要,雙方均有把守,不易通過。中路:過斜谷取郿城,再取長安,此路較近。西路:由陽平關繞道街亭再取長安。此路最遠,主力不合適由此進軍。因此,此次蜀軍主力主要由中路而進。然若諸葛亮由中路進軍,司馬懿就有可能由西路南下,斷絕蜀軍糧道,使蜀軍不戰自潰。故只有守住街亭,大軍才能安心北伐。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一步。無怪乎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及“街亭是吾根本”的語句。足可見街亭之地位的確非常重要。
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所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未失者且憂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損,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餉不得不收。
。趰徳u改本《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回前總評)
由地圖和前人的評論,可見街亭之重要。
。、 請學生快速地瀏覽課文,并讓學生分組討論全文的故事情節。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并補充,師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
引子(細作急報)---- 開端(孔明調兵)---- 發展(馬謖拒諫、司馬探營)---- 高潮(雙方激戰)---- 結局(揮淚執法)
第二課時
。、分析人物形象:
、亳R謖:
首先,簡單介紹馬謖的生平經歷。
馬謖(190-228),字幼常,籍貫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官至越希太守。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弟馬良、馬謖、馬靜、馬季、馬通并稱為“馬氏五!。
蜀越雋太守、參軍。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兄良,侍中。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懿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謖年三十九。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其次,請學生在文中找出能夠表現馬謖性格的語言描寫。其中重點分析馬謖的三笑(笑孔明“何故多心也” 、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見” 、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一笑孔明“多心”,目無丞相,公然違令;二笑王平無能,看輕同僚,死守兵法;三笑司馬膽怯,小覷勁敵,狂妄至極。馬謖形象,活現眼前。從中可看出馬謖作為書生的狂妄自大、作為一個紙上談兵者的言過其實,同時也可看出他對深謀遠慮、謹慎周密的不以為然,對同僚的蔑視和侮辱,以及對強敵的輕視。
最后總結馬謖的性格特征:狂妄自大、麻痹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但勇于承擔責任。(直接描寫)
接著,學習本文通過反襯突出人物形象這一寫作手法。如: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狂妄自大,通過寫諸葛亮的深謀遠慮反襯馬謖的無知幼稚,通過寫司馬氏父子機警善謀反襯馬謖的無能。(間接描寫)
、谥T葛亮:
首先讓學生自己談談對諸葛亮的看法,并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語句。其中著重分析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嚴于自責、賞罰分明。
接著重點品讀諸葛亮的“三哭”(請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最后一段,讓他們理解孔明三次哭泣中蘊涵的深意,體會諸葛亮當時復雜的內心世界,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分析精彩情節
街亭“三奪”
作者以濃墨重彩,營造出驚心動魄的戰斗氣氛,敷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爭奪戰”。先是馬謖落荒而逃,張郃佯作追擊,卻轉出魏延的及時增援。情節一頓。張郃佯作敗退,魏延復奪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擊,千鈞一發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情節又一頓。王、魏合兵,奔列柳城,與高翔夜襲街亭,陷身空寨,死命沖出,列柳城陷于敵手。情節再一頓。寫雙方環繞街亭反復爭奪,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轉,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刀光劍影,令讀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輕狂的馬謖,廝殺中不見蹤影。
10、討論:
、僦T葛亮一向謹慎,知人善任,為什么竟重用馬謖這樣的“言其過實”之人?
馬謖請戰,立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而在諸葛亮心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建“攻心計”令孟獲就范,建“反間計”令司馬懿下野,可見其人亦非無能之輩。諸葛亮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經歷,可為良謀而難作良將,也沒有對馬受命時流露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終至釀成大錯。
、谑Ы滞,誰之過?
你個人認為,誰應對一出祁山的失敗負主要責任?(觀點不求統一)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倍銎钌降氖∫沧C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爸T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巯氘斈,項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百二秦關終屬楚,為何馬謖屯兵山上置之死地就導致失敗呢?
、堋度龂萘x》是智謀之書。我們從課文中可以獲取人生智慧──
凡事要從實際出發,不可死搬教條。
處理事務要善于納言,不可狂妄自大。
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慮。
出了問題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責。
賞罰要嚴明,執法要嚴肅。
認識事物、選用人才都應盡可能的全面、準確。
與其執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賢在前。
11、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對魏、蜀兩國爭奪街亭的戰役的描述,贊揚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嚴肅執法、勇于自責的優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的狂妄自大,脫離實際、言過其實,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